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10113710
 觀心無常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雜阿含經 卷四.92-93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 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對於色受想行識(五蘊)的定義作
作者: 觀心無常 日期: 2024.06.14  天氣:  心情:
https://buddhanote.blogspot.com/2011/05/five.set.html#google_vignette

《雜阿含經卷二第41經》對於色受想行識(五蘊)的定義作個總結,也總結了色受想行識「集」、「味」、「患」、「離」的意義。

色如實知,從今日的科學進展,或許可以理解為,一切物質,皆由基本粒子組成。

原子持續不停地在晃動,而組成原子的粒子,行蹤飄忽不定,無法捉摸,只能從機率的角度預測存在位置的可能性。

我們所見到的,僅是物質受可見光的反射所呈現出來的樣貌,且能見到的尺度範圍相當窄,受限於眼球的生理結構。

觸:感官、外境、識,三者接觸。

受:感受。覺苦、覺樂、覺不苦不樂。

行:造作。思:心的造作的一種。

識:了別。了知、識別六境。

名色:(解釋1)「名」是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四陰,此四陰沒有形體,因此稱為「名」;「色」是「色」陰。(解釋2)「名色」為「分別色」,也就是「分別四大及其變化」的功能。

對於五受陰(五蘊),如果能夠如實知,會有如下的效用:

「比丘,若沙門、婆羅門於色如是知、如是見;如是知、如是見,離欲向,是名正向。若正向者,我說彼入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若沙門、婆羅門於色如實知、如實見,於色生厭、離欲,不起諸漏,心得解脫;若心得解脫者,則為純一;純一者,則梵行立;梵行立者,離他自在,是名苦邊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」

史賓諾莎:「不要哭,不要笑,要理解。」,在某個層面,契合了「五受陰如實知」的境界。

「色」、「色陰」、「色受陰」詮解


(色) 云何色如實知?諸所有色、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,是名為色,如是色如實知。 (雜阿含經卷第二42)

(陰) 諸所有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總說陰,是名為陰。 (雜阿含經卷第二58)

(色陰) 四大因、四大緣,是名色陰。所以者何?諸所有色陰,彼一切悉皆四大,緣四大造故。 (雜阿含經卷第二58)



若所有諸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,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總說色陰。 (雜阿含經卷第二55)

(色受陰) 若色是有漏、是取,若彼色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生貪欲、瞋恚、愚癡及餘種種上煩惱心法...是名受陰。 (雜阿含經卷第二55)

所有色,彼一切四大,及四大所造色,是名為色受陰。 (雜阿含經卷第三61)

我過去所經。如是色、如是受、如是想、如是行、如是識。色若可閡可分,是名色受陰。指所閡,若手、若石、若杖、若刀、若冷、若暖、若渴、若飢、若蚊、虻、諸毒虫、風、雨觸,是名觸閡,是故閡是色受陰。復以此色受陰無常、苦、變易。 (雜阿含經卷第二46)

色: 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. (眼, 耳, 鼻, 舌, 身, 意, 所感知到的對境).

色陰: 不同層面 (時間, 空間, 質地, 感受) 的色.

色受陰: 對色感到好惡, 或不明白色的本質, 而產生煩惱. 包含了執取, 及貪, 瞋, 癡等煩惱. 包含了過去所有的經驗(「我過去所經」)中「可閡可分」 (構成某種障礙且能加以區分) 的部份.
許多經文直接以「色」或「色陰」代表「色受陰」.

「受」、「受陰」、「受受陰」詮解


(受) 云何受如實知?謂六受——眼觸生受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生受。是名受,如是受如實知。 (雜阿含經卷第二42)

(受陰) 觸因、觸緣,生受、想、行,是故名受、想、行陰。(雜阿含經卷第二58)

若所有諸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,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總說色陰。隨諸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 (雜阿含經卷第二55)

(受受陰) 諸覺相是受受陰,何所覺?覺苦、覺樂、覺不苦不樂,是故名覺相是受受陰。復以此受受陰是無常、苦、變易。 (雜阿含經卷第二46)

受: 感受來自接觸 - 眼觸、耳觸、鼻觸、舌觸、身觸、意觸。

受陰: 不同層面 (時間, 空間, 感受) 的受.

受受陰: 覺知到苦、樂、不苦不樂. 當覺知到的接觸符合期望(慾望), 一般人會產生樂受; 若違逆期望, 會產生苦受; 若和期望不相關, 會產生不苦不樂受.

「想」、「想陰」、「想受陰」詮解


(想) 云何想如實知?謂六想——眼觸生想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生想。是名為想,如是想如實知。 (雜阿含經卷二第42)

(想陰) 觸因、觸緣,生受、想、行,是故名受、想、行陰。 (雜阿含經卷二第58)

若所有諸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,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總說色陰。隨諸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 (雜阿含經卷二第55)

(想受陰) 諸想是想受陰,何所想?少想、多想、無量想、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,是故名想受陰。復以此想受陰是無常、苦、變易法。 (雜阿含經卷二第46)



愚癡無聞凡夫於五受陰作常想、安隱想、不病想、我想、我所想,於此五受陰保持護惜,終為此五受陰怨家所害。 (雜阿含經卷五第104)

想: 想來自接觸 - 眼觸、耳觸、鼻觸、舌觸、身觸、意觸.

想陰: 不同層面 (時間, 空間) 的想.

少想: 心中浮現少許相.

多想: 心中浮現許多相.

無量想: 心中浮現廣大無邊的相.

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: 什麼物質都沒有的地方心中仍浮現的相.

我想: 認為有「我」這個主體的想法/想像.

常想: 認為一切事物是恆常不變的想法/想像.

「行」、「行陰」、「行受陰」詮解


(行) 云何行如實知?謂六思身——眼觸生思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生思。是名為行,如是行如實知。 (雜阿含經卷二第42)

(行陰) 觸因、觸緣,生受、想、行,是故名受、想、行陰。 (雜阿含經卷二第58)

若所有諸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,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總說色陰。隨諸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 (雜阿含經卷二第55)

(行受陰) 為作相是行受陰,何所為作?於色為作,於受、想、行、識為作,是故為作相是行受陰。復以此行受陰是無常、苦、變易法。 (雜阿含經卷二第46)

行: 複雜的思為; 行為的動機或意志.

行陰: 不同層面 (時間, 空間) 的行.

為作: 行為造作.

行受陰: 對境於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產生的行為造作。

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 → 眼觸、耳觸、鼻觸、舌觸、身觸、意觸 → 受(感受)、想(心中映想)、行(動機) → 行受陰 (行為).

「識」、「識陰」、「識受陰」詮解


(識) 云何識如實知?謂六識身——眼識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身。是名為識,如是識如實知。 (雜阿含經卷二第42)

(識陰) 名色因、名色緣,是故名為識陰。所以者何?若所有識,彼一切名色緣故。 (雜阿含經卷二第58)

若所有諸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,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總說色陰。隨諸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 (雜阿含經卷二第55)

(識受陰) 別知相是識受陰,何所識?識色,識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是故名識受陰。復以此識受陰是無常、苦、變易法。 (雜阿含經卷二第46)



識: 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; 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 (六根清淨怎麼講,《正信的佛教》, 聖嚴法師).

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接收到六境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 → 六識(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)

識受陰: 滲入了個體的慾望的意識內容, 因此覺知到的並不是如實樣貌, 而是個體所詮解認知的樣貌.

五受陰


此五受陰,欲為根,欲集、欲生、欲觸。 (雜阿含經卷二第58)

能於彼有欲貪者,是五受陰。 (雜阿含經卷二第58)

五陰是中性的、沒有染污的。五陰的能力經過了欲望的作用,形成了五受陰。

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 → 眼觸、耳觸、鼻觸、舌觸、身觸、意觸 → 受(感受)、想(心中映想)、行(動機)、識(認知) → 行受陰 (行為).

對境時,要能夠即時如實觀察。
七處善

云何比丘七處善?比丘,如實知色、色集、色滅、色滅道跡、色味、色患、色離如實知;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識集、識滅、識滅道跡、識味、識患、識離如實知。 (雜阿含經卷二第42)
延伸閱讀


雜阿含經卷第二 - 這裡的[第41經經文導讀]講解得非常仔細.

我們必須認知到什麼程度,才是『如實知』?

(還不能判斷是否完全正確的解說,至少可以幫助快速進入思維與了解!)
標籤:
瀏覽次數:57    人氣指數:277    累積鼓勵:11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雜阿含經 卷四.92-93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 
 
給我們一個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