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值服務
住戶搜尋
心情貼
直播
感興趣
手機交友
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?
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?
馬上進入公寓和
10,552,310
個住戶交朋友~
最新留言
想聊天
對我感興趣
互相感興趣
想約會
逗一下
日記留言
紅包抽抽樂!小資變土豪!
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!
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
檔案狀態:
住戶編號:
913557
└●-蔚藍天-●┘
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人在哪!心在哪!
《前一篇
回他的日記本
後一篇》
【燈心絨】 秋意情
切換閱讀模式
回應
給他日記貼紙
給他愛的鼓勵
檢舉
檢舉原因
此為詐騙帳號
此為廣告帳號
此為援交帳號
他未滿18歲
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
其他
篇名:
【六祖壇經】五‧六
作者:
└●-蔚藍天-●┘
日期: 2006.09.18 天氣:
心情:
(五)950716
眾得處分,退而遞相謂曰:「我等眾人,不須澄心用意作偈。將呈和尚,有何所益?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,必是他得。我輩謾作偈頌,枉用心力。」諸人聞語,總皆息心,咸言:「我等已後,依止秀師,何煩作偈?」
大眾聽到五祖大師這麼安排,就一個個彼此互相商議,認為不用枉費心思去作偈子。因為當時的教授師是神秀上座,他在五祖座下已經很久了,是位上根的人,通達經典義理,是上座又是眾人的教授師,有修行、有學問、有智慧,所以大家都以為第六代祖師非他莫屬。在僧團當中,有上座、中座、下座之分。一般以戒臘來區分,出家受了戒,經過十年為下座,二十年為中座,二十年以上為上座。另外,也可依斷惑證真來區分,一個人的品德、修行很好,真正契悟了本心,有修、有證,也可以稱他為上座,所以上座是一種尊稱。
「我輩謾作偈頌」,大家如果都想作這個偈頌,那就是枉用心機了。「諸人聞語,總皆息心」,大家聽到這麼一講,都不作偈了,通通把想作偈的心念停止下來。眾人都說:「我等已後,依止秀師,何煩作偈?」現在神秀是教授師,又是上座和尚,將來得了衣法,我們只須依止他就好了,怎還須枉費心機去作什麼偈?
神秀思惟:「諸人不呈偈者,為我與他為教授師。我須作偈,將呈和尚,若不呈偈,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?我呈偈意,求法即善,覓祖即惡,卻同凡心,奪其聖位奚別?若不呈偈,終不得法。大難大難!」
神秀大師聽到五祖要大眾作偈來印證,印證後再傳付衣法,於是思惟:「諸人不呈偈者,謂我與他為教授師,我須作偈,將呈和尚。」大眾不作偈,一方面是他們確實作不出來,二方面礙於自己是教授師,看在這面子及身份上,也不好作偈與教授師爭祖位,所以我必須要把自己悟道的偈子呈送給五祖大和尚;如果我也不作,那豈不是違背了五祖的心意。假使不將偈子上呈,五祖和尚又怎麼能夠知道我心中的知見及契悟的深淺?神秀接著又想:「我呈偈意,求法即善,覓祖即惡。」我把偈語呈給五祖大師印證,如果真正是為了求佛法,請求五祖來為自己印證心地,這就是一件好事;假使為了得衣、得法,想當第六代祖才作偈,這念心有所得,就是追求名利的凡夫,這樣的心念就不對,即便是出世法也成了世間法。
「卻同凡心,奪其聖位奚別?」這和凡夫想奪聖位、祖位的心,又有什麼差別?「若不呈偈,終不得法。」假使不把偈呈給五祖大師,大師就不知道我的心地是悟到什麼境界,如此一來,又不能得法,實在是「大難、大難」!進也不是,退也不是;作偈也不是,不作偈也不是。神秀大師就一直在思惟這些問題。
五祖堂前,有步廊三間,擬請供奉盧珍畫《楞伽經》變相,及五祖血脈圖,流傳供養。神秀作偈成已,數度欲呈,行至堂前,心中恍惚,遍身汗流,擬呈不得。前後經四日,一十三度呈偈不得。秀乃思惟:「不如向廊下書著,從他和尚看見,忽若道好,即出禮拜,云是秀作;若道不堪,枉向山中數年,受人禮拜,更修何道?」
五祖的堂前,有三處步廊,預定請供奉盧珍來畫《楞伽經》變相及五祖血脈圖,把五祖的心法傳承,由文字變成圖相,以流傳後世,讓大家來瞻禮、保護。「供奉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官名。過去朝廷愛惜人才,只要有長處的人,就聘其作為儲備人才,由國家來聘請,給他一個職務,封為「供奉」。
神秀大師把偈寫好後,「數度欲呈」,好幾次想要到堂前呈送給五祖,可是當要呈送的時候,心中卻恍惚無措,不知道是送還是不送,心中拿不定主意。不但拿不定主意,甚至心裡的壓力還逼迫得自己「遍身汗流」,全身大汗淋漓。「擬呈不得」,心中無法決定是送、是不送?就在原地進進退退,始終無法呈上。前後經過了四天,「一十三度呈偈不得」,總共有十三次,每次都想呈送給五祖,但總是猶豫不決,終究沒有辦法呈上。後來神秀思惟,不如另外想個辦法,不要親自呈上,就將這偈子寫在迴廊上,假如和尚看見我所作的偈子,說我得了祖師心法,我就立刻出來禮拜,說這首偈是我神秀所作。假使五祖認為作偈的人沒有見道、開悟,不就枉費自己在山上住了這麼久的時間、受人禮拜,從今以後又將如何修道?
是夜三更,不使人知,自執燈,書偈於南廊壁間,呈心所見。偈曰: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
神秀進也不是、退也不是,想來想去,始終沒有辦法做出決定。最後,總算將這首偈寫在迴廊的牆壁上,「壁間」就是壁上空白的地方。「呈心所見」是指呈上心中的見地,「見」就是自己的知見,亦即所悟之道。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身好像菩提樹一樣,心宛如一面鏡子。菩提樹要澆水、拔草,枝葉才會長得茂盛,將來才會結菩提果,也就是要時時刻刻持戒清淨的意思。身持戒清淨,以戒法、善法來長養菩提樹,將來就會開菩提花、結菩提果。這念心好像鏡子一樣,鏡子有了灰塵,一方面要將它擦掉,二方面保持鏡子不沾灰塵。「勿使惹塵埃」,擦了以後,始終保持光明,絕對不讓它再沾上一點灰塵,意謂著我們要經常檢討、反省、觀照,使這念心不打妄想,不起貪、瞋、痴,不患得患失、不貪名貪利、不說他人是非;否則,鏡子就會沾滿灰塵。這句話就如同四正勤:「已生善念令增長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惡念令滅除,未生惡念令不生。」四正勤也就是「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的道理。
修行要調身、調心。身要如何來調適?就好像種樹一般,種下樹芽之後,若不拔草、澆水、施肥,樹就長不大。拔草、施肥的意思,就是要持戒清淨、修善斷惡。調心的方法在於這念心時時要檢討、反省,不起貪、瞋、痴。有了灰塵,要立刻懺悔、檢討、反省,把它擦掉,這是一個漸次修證的道理,依據這個道理修行用功,也能契悟菩提。
秀書偈了,便卻歸房,人總不知。秀復思惟:「五祖明日見偈歡喜,即我與法有緣;若言不堪,自是我迷,宿業障重,不合得法,聖意難測。」房中思想,坐臥不安,直至五更。
神秀大師在迴廊的空白牆壁上寫了偈頌,便回到自己寮房,所有的人都不知道究竟是誰寫的。神秀大師又想:「五祖明日見到此偈,如果很歡喜、很高興,認為合乎祖意,就證明我與祖師的心法、佛祖的心印有緣。假使五祖說我作的偈子離了道、離了法,還沒有悟道,自然是我迷失了自心,是我過去的業障深重,不應該得法。」「宿業」就是過去的業,業有善業、惡業、定業、不定業。煩惱稱為障,有了煩惱,就會障菩提、障涅槃。所謂障重,就是因為過去的宿習業感,所以沒有智慧。「聖意難測」,就是指佛祖的心意,這念心不容易猜測出來。因為這念心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這念心──聖心,是絕對的心,起了一念,就不是聖。所以,不但不起念,還要了了分明、處處作主,這念心沒有煩惱、執著,就是聖。神秀就在寮房當中思考這些問題,心始終無法定下來,所以坐臥不安,一直到五更時分天快亮時。
(六)950723
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,不見自性。天明,祖喚盧供奉來,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,忽見其偈,報言:「供奉卻不用畫,勞爾遠來。經云:『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』但留此偈,與人誦持,依此偈修,免墮惡道;依此偈修,有大利益。」令門人炷香禮敬,盡誦此偈,即得見性,門人誦偈,皆歎善哉!
神秀將偈子寫在壁廊上之後,一直到五更還睡不著。此時「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」,五祖已經知道神秀沒有契悟本心、沒有見到本心本性。天明時,五祖找來了盧供奉,準備請他在南邊走廊的牆上畫《楞伽經》變相及五祖血脈圖,這時忽然看到廊上有神秀所寫的那首偈子,於是對盧供奉說:「供奉!不用畫了,勞駕你遠道而來。經上說:凡所有相,都是虛妄不實的。所以只要留下這首偈語,給有因緣的人來誦持就好了。能夠依照這首偈修行,可免墮惡道;依照這首偈修行,也能獲得很大的利益。」
大眾看到牆上的這首偈子,對於修行的方法必然有所了解,比血脈圖還有利益,所以五祖請供奉不用作畫了。「但留此偈,與人誦持」,誦是口誦,持是嚴持勿忘,不但口持、心持,而且要依這首偈語來行持,如此則有大利益。「依此偈修,免墮惡道;依此偈修,有大利益。」這句話有深有淺,從淺處來說,依此偈修,不但不墮惡道,還有大利益,可得人間富貴;由深處來說,則是能超凡入聖。
「令門人炷香禮敬」,炷香,就是燃一炷香,焚香禮拜。「盡誦此偈,即得見性」,如果讓大家都持誦這首偈,誦到因緣成熟時,也能夠見性,這屬於漸修。漸修是使身、口、意三業清淨,真正達到清淨了,自然會成就開悟的因緣;如果三業不清淨,認為心在外面、佛在外面,始終向外祈求,則無法與清淨心、無為心、平等心相應。所以要「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,使身、口、意三業在任何時刻都清淨。心清淨,沒有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見,心當中就是光明,「即得見性」,如此就可以見自本性。「門人誦偈,皆歎善哉」,門人誦了這首偈後,個個讚歎不已,故曰「善哉」。一方面是五祖告訴大眾要誦此偈,此偈有大利益;二方面是因大眾認為這首偈寫得很好,全都讚歎:「善哉!」
祖三更喚秀入堂,問曰:「偈是汝作否?」秀言:「實是秀作,不敢妄求祖位,望和尚慈悲,看弟子有少智慧否?」祖曰:「汝作此偈,未見本性,只到門外,未入門內。如此見解,覓無上菩提,了不可得。無上菩提,須得言下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不生不滅。於一切時中,念念自見,萬法無滯,一真一切真,萬境自如如。如如之心,即是真實,若如是見,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。汝且去,一兩日思惟,更作一偈,將來吾看。汝偈若入得門,付汝衣法。」神秀作禮而出。又經數日,作偈不成,心中恍惚,神思不安,猶如夢中,行坐不樂。
三更,即夜間十一點到隔日凌晨一點。夜半三更,五祖把神秀叫進法堂,問道:「壁廊上的那首偈是你寫的嗎?」神秀回答:「確實是弟子所作,弟子寫這首偈不是想求得祖師之位,只望和尚慈悲,看弟子是否有一點智慧?」五祖對神秀說:「你作的這首偈子還沒有見到自性,只到了門外,還沒有登堂入室,尚未契悟心法。」
「未入門內」,門是指心門──六根門頭,六根還在外面攀緣,所以尚未入內。「如此見解,求無上菩提,了不可得!」依這種見解來修行,根本無法契悟無上菩提!無上菩提就是無上道,菩提是指我們這念覺性、清淨心、無為心、絕對的心。佛法當中有漸修、有頓悟,神秀的這首偈屬於漸修,其中還有能修、所修,尚未契悟本心,還在加行位,屬於有為法。心性是無為法,若以「有為法」覓無上菩提,終究是了不可得!
為什麼以此見解覓無上菩提,了不可得?如同五祖所言:「無上菩提,須得言下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不生不滅。」「言下」是起心動念當下那一念,念頭過了,就不是言下,這好比參話頭一樣,已經成了話尾。「言下」就是當體,也就是當下在講話的這念心。我們要「識自本心」,認識自己起心動念的這念心,明白是誰在講話、誰在聽法,從這個地方去「見自本性」。
心,就是菩提心;性,就是涅槃性。有心必能識性,知性必能了心。識自本心,認識這一念清清楚楚的心;見自本性,見到這念心是空性,無能所、絕對待,了了明明,不生不滅。不生,就是不起心動念。我們只要一起心動念,就有念頭生起;再起念頭,前一個念頭又滅了。一念接著一念,這念心就始終都在生滅當中,生滅的心,就是眾生心。契悟了心性,這念心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這念心始終沒有「生」、「滅」,不生不滅心就是菩提心、涅槃性──這不在外面,也不在文字上。
契悟了這念心,則「於一切時中,念念自見」,無論行、住、坐、臥,在任何時間、在每一念當中,本性都存在,無念也在、有念也在。無念就是「淨念」,念念都能作主、都是自見。時時刻刻這念心都存在、都能作主,了了分明,這就是自見。假使還有一個能見、所見,就不是自見。因為這念心沒有生滅,沒有生滅的心能夠超脫萬物,不落兩邊,所以萬法無滯。什麼是「萬法無滯」?無滯就是無住心,萬法無滯就是於世上所有一切事物都能了達,無有障礙。有住就有掛礙;沒有住,到哪裡找掛礙?這念心若是染著於外境,就有了分別;有分別、執著,就是住,就會產生障礙。這念心若達到不生不滅,體證空性,則是萬法無滯,不受外在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影響,於事理上沒有任何障礙。
「一真一切真,萬境自如如。」當下這念心達到不生不滅,達到菩提心、涅槃性,一真法界就現前了。一切真──在時間上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是真;就空間而言,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都是真。眾生這念心未達不生不滅之前,所看見的外境都是相對的境界,是真如緣起、分別緣起、識心緣起、業感緣起。緣起,也是空性,悟到不生不滅心,心無所住,就超脫了緣起。只要一真法界現前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在這念心當中,所以「一真一切真」。既然「一真一切真」,沒有內、外,中間也不可得,內外成了一心,因此萬境自如如。內外的境界,是同一真如,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動。達到這個境界,起心動念都是神通、感應,因為萬境自如,內外成片。成片,並不是在外面打成一片,而是內心成片,這念心如如不動。不動,不只是打坐不動,看到好的、壞的都不理它;再者沒有昏沉,時時都能作主,這才是真正的如如之心現前。這念心現前兩分鐘、三分鐘是不夠的,只是偶爾相應而已,要能做到從朝至暮、從暮至朝,乃至日復一日、月復一月、年復一年都是萬境自如如。
「如如之心,即是真實」,如如之心就是真實之心,不須到外面找尋。假使不明白這個道理,面對逆境時就容易心生煩惱,乃至於想逃境安心。修行不能逃境安心,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十方世界都在這念心中,天堂、地獄不離這念心,佛、菩薩也在這念心中,不管往哪裡逃,仍離不開自己的這念心。若能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內外即是一如,達到萬境如如,自心如如,這才是最真實、最究竟的。「若如是見」,如果有這種心境與觀念,「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」,這就是無上菩提,無上菩提就在這念心當中,除此之外是找不到的!自性,就是自己的本心本性。本心是菩提心,本性是涅槃性,心、性不二,菩提、涅槃,非一非二,亦一亦二,一個是體、一個是用,用不離體,體不礙用,體用不二,自性如如,萬境自如。
「汝且去,一兩日思惟,更作一偈,將來吾看。汝偈若入得門,付汝衣法。」因緣成熟的人,一聽五祖所言,馬上就能契入。由於神秀尚未體悟其中大意,五祖就要他再回去思惟,一兩天後如果真正契悟了,就將衣法傳付給他。
「又經數日,作偈不成」,又經過了好幾天,神秀還是沒有辦法作出偈來,因為他心中有所求、有所得,所以始終無法契悟本心。「心中恍惚,神思不安,猶如夢中,行坐不樂。」內心恍惚不安,好像在夢中一樣,行住坐臥都悶悶不樂。
文轉貼自 – 【中台世界】–【六祖壇經】
標籤:
瀏覽次數:
105
人氣指數:
1725
累積鼓勵:
81
切換閱讀模式
回應
給他日記貼紙
給他愛的鼓勵
檢舉
檢舉原因
此為詐騙帳號
此為廣告帳號
此為援交帳號
他未滿18歲
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
其他
給本文愛的鼓勵:
最新愛的鼓勵
給本文貼紙:
得到的貼紙
得到的貼紙:
給本文貼紙
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
人在哪!心在哪!
《前一篇
回他的日記本
後一篇》
【燈心絨】 秋意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