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2321370
 輕舟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美白膏竟「助曬」易感光加速變黑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趙本山愛說笑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人性之善惡論
作者: 輕舟 日期: 2012.07.17  天氣:  心情:
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曾對人性的善或惡做了長期的論辯,從不同的看法裡可以整理出四個觀點:1人性本惡;2人性本善;3人性無善亦無惡;4人性既善且惡。
章炳麟辨性上篇云:“儒者言性有五家:無善無不善,是告子也。善,是孟子也。惡,是荀子(孫卿)也。善惡混,是楊子(楊雄)也。善惡以人異殊上中下,是漆鵰開、世碩、公孫尼、王充也。” 單是儒家就有五種不同的觀點。
孟子~性善說~他有四端之說,說人有羞惡之心、憐憫之心、...。荀子~性惡說~他認為每個人本性都是不好的,要用"禮"來約束。也就是所謂的"化性起偽"(所謂的"偽"指的就是人為)他的兩個徒弟:李斯和韓非,就是受到他的影響,可是他們倆認為用"禮"還不足以約束人的本性,應該用嚴刑峻法讓人知道不能做壞事。所以才形成了法家!
法家韓非片面的特點,以嚴格法令加以控制,實施重賞重罰。韓非認為如此,則人人謹守法令,君主專制可得而行。子性惡論思想正由荀子性惡說轉來,法家以人性皆貪生惡死,趨利避害,掌握人性這種好生惡死、趨利避害
王充說:「人性有善有惡,猶人才有高有下也,高不可下,下不可高。謂性無善惡,是謂人才無高下也。稟性受命,同一實也,命有貴賤,性的善惡,謂性無善惡,是謂人命無貴賤也。……人稟天地之性,懷五常之氣,或仁或義,性術乖也;動作趨翔,或重或輕,性識詭也;面色或白或黑,身形或長或短,至老極死,不可變易,天性然也。」
  儒家的教育理論通常以孔子的「性相近,習相遠也」<論語.陽貨>做立論根據。人的初始本性是相同的,但是後天的環境及教育卻可以造就出形形色色的人,可見環境及教育對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。墨子在人性論的觀點上和孔子相去不遠,他認為「染於蒼則蒼,染於黃則黃,所入者變,其色亦變」<墨子.所染>。
  荀子和孟子同為儒家的傳人,他們雖然都認同「性相近」的看法,帶卻發展出兩極化的人性論:性惡及性善。主張人性本惡的荀子從人生理上的需求解釋人和禽獸無異,他們的本質都是惡的,隱藏在人內在的智慧和理性卻是善的,如何把被惡蒙蔽的善根導引出來是施教者的責任。荀子主張以教育的方式來糾正人的惡性,他特別強調用禮的儀式和音樂做為感化人的手段。
鄧公玄主張人性本善的孟子卻認為,人在受到負面環境影響之前有趨善的本性。惻隱的心人每個人都有,羞恥的心是每個人都有的,恭敬的心是每個人都有,辨明是非的心也是每個人都有的,孟子認為這是仁義理智的表現,是與生俱來的。
  告子則是主張人性無善亦無惡,他以水的習性來比喻人性本無善惡之分,是可塑的。幼兒就如同水,他有可能成為一個有道的人,也有可能成為一個無道的人,全端看他所處的環境。
  漢代王充和楊雄則主張人性同時含有善及惡兩種因數,人最終是善是惡完全取決於後天的環境及教育,而墨子則承傳孔子的環境論,他認為人生下時既不善也不惡,他日後的習性完全是受生長環境的影響。

浩呆認為人性無所謂性善或性惡,以利己為天性,利他是需要學習才可得,所謂性善或性惡,端看所站立場是否與當事人一致,一致者性善,相對者性惡,正如美國倡導其國人一切以國家利益為上,反言之就是傷害別國利益也無所謂,此一立國論點,沒有美國人反對其立國論為惡吧。
標籤:
瀏覽次數:243    人氣指數:843    累積鼓勵:30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美白膏竟「助曬」易感光加速變黑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趙本山愛說笑
 
給我們一個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