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家每週都會到大賣場購買柴、米、油、鹽等日常用品,由於大賣場價格比超級商店便宜許多,購物時總是隨性的想買什麼就拿什麼;不過從今年開始情況有變,幾乎所有物品都漲價了,而且漲幅還不只一點點;因此最近購物越來越節制,在排隊付帳前,一定會再檢視一下推車裡的物品,不是必需品一律拿出來(兒子挑的玩具或零食幾乎都會被拿出來,因此他已經不願意再跟我們到賣場去了),家裡還沒用完的也暫時不買,就是這麼精打細算,還是感覺物價漲太多。
根據量販店近1年民生物價波動研究,發現米價漲幅1~1.5成、麵條及泡麵約漲2成、奶粉約增2~3成、食用油更漲了1倍、衛生紙漲1~2成、罐頭漲1~1.5成、餅類乾貨漲1.5成~2成、飲料中的乳製品漲1.5~2成。由於這幾類物品都是民眾日常所需、因此感受最為直接。
一項調查指出造成上班族覺得生活痛苦的理由,主因有二第一是「薪水太少,可支配所得不敷支出」另一項就是「物價太高,生活開銷大增」,而且將近46%上班族異口同聲表示「政府」應該為此結果負責;但是舊政府已經下台了,新政府才剛上任該找誰負責呢?
面臨痛苦處境,上班族如何自力救濟?YAHOO網站與MONEY+雜誌合作的調查「因應油價、物價大漲,你會優先改變哪一項消費習慣?」 最多人採用的前三個辦法分別是不開車、減少外食以及什麼都不做維持現狀。 「因應油價、物價上漲,你會優先考慮採取哪一個措施?」前三名分別是拼命省、投資以及兼差。
先談改變消費習慣,大家都知道開車很耗錢,但轎車除了是代步工具,更是身分地位的表徵;所以很多人是非開不可,也沒有仔細去算過成本。 以一輛2000CC的國產車為例:購車費用大約是50萬,還要加上油錢、燃料稅、牌照稅、強制險、行、駕照換照費用、保養、停車費、檢驗費甚至各類罰單林林總總,若一台車可開十年,十年總計花費約150萬,平均每個月要支出12500元;若改騎機車或搭乘捷運花費大約在1500~2500元之間,每個月可以省下萬元開銷,長期就是一筆不小的金額。
外食也是一樣,一家四口外食一餐2000元跑不了;但是花2000元買食材回家裡自己做,省一點的可以吃一星期。我家就把原本每週外食一次改為每月外食一次,一個月立刻省下6000元,孩子反而因外食機會少了,顯得興致勃勃,兄弟倆還會上網蒐尋好吃的餐廳。
至於因應油價、物價上漲,優先考慮採取的措施,前三名分別是拼命省、投資以及兼差。 雖然民眾對馬上經濟會變好有很大的期待,但現實面可能會有一大段落差,就拿股價來說,上半年台股要上萬點機會不大,股民想要靠短線致富希望渺茫,投資必需拉長時間,才會有機會獲利。 兼差的可行性大一點,除了多賺一些錢之外,也會因為打工佔據了玩樂的時間,而減少開銷,可謂一舉兩得。
不過兼差、打工或是投資的機會是可遇而不可求,所以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拼命省,而且省100元比賺100元划算,因為省100元是實實在在的100元,賺100元還要付出勞力、成本、時間、交通費…….在開源不易的情形下,還是盡量節流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