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||||||||||||
|
心詩喚語 十七 《前一篇 | 回他的日記本 | 後一篇》 心詩喚語 十八 |
| ||||||||||
教貴當機 施言施棒皆玄音 教不應機 橫說豎說皆葛藤
禪本平常 吃茶吃餅揚古道 若離世間 靜坐觀心亦非禪
放下與承擔
佛門典故中,有一段佳話:
宋朝大學士蘇東坡在江北瓜州任職,和江南金山寺僅一江之隔,
由於他虔誠信佛且精通禪理,公餘之暇,
常和對岸的金山寺住持佛印了元禪師談禪論道。有一次,
蘇東坡覺得自己修持頗有成就,於是作了一首詩偈,
遣書僮送到對岸的金山寺,請佛印禪師為他印證。佛印禪師一看,
只見上面寫著:
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。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」
禪師會意,於是隨機度化,
拿了筆批了兩個字,就叫書僮帶回去。且說在江的另一岸,
蘇東坡滿以為佛印禪師一定會對他修行的境界讚賞有加,
當他見到回函上批著「放屁」兩個字時,不禁無名火起,
隨即乘船渡江,欲找禪師理論。當船行至對岸時,只見禪師的房門緊閉,
門上貼著一張紙條:「八風吹不動,一屁打過江。」
東坡居士當時愣了一下,恍然明白禪師的苦心,便返回江北去了。
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:任憑你懂得再多,領悟再深,通不過境界的考驗,
一切仍歸於零。檢視我們曾經歷過的:當挫折、橫逆的境界來臨時,
我們是積極地面對它、承擔它,還是在怨天尤人的謾罵中,讓考驗的機會悄悄地溜走?
因為境界考驗時,是不會預先告知的。
所謂「八風」,根據經典記載:「衰、利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,
四違四順,能動物情,名為八風。」簡言之,就是八種能煽動人情緒的境界。
雖是八種,但歸納起來,不出「順境」與「逆境」兩類。
順境能讓人得意、高興,逆境會使人頹喪、怨恨。
不管是逆境也好,順境也罷,都是在考驗我們的修養,砥礪我們的心性。
碰到逆境,固然要忍耐,還要設法克服、超越;即使順境降臨,在身心歡愉時,
更要注意內斂,並在心中保持靈敏的應變能力。這樣才不致因得意忘形而樂極生悲,徒增煩惱。
再者,超越順、逆境的方法是「放下」,放下對「我」的執著。
八風之所以會起作用,主要是因為看不破我相。如果能夠放下我執,
心境就能像明鏡般「物來影現,物去鏡空」,在處事上即可如
《菜根譚》中所云:「風來疏竹,風過而竹不留聲;雁渡寒潭,雁去而潭不留影」
般地事來心起、事去心空。若能如此,便易契入「真空能生妙有,妙有不礙真空」的禪理。
第三個方法是「承擔」,無論是衰、利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,通通直下承擔,
只有承擔才能用心體驗,獲得成長的喜悅。就像很多人喜歡品味吃下苦瓜後,
那種苦盡甘來的感覺。吃苦瓜是接納,承擔它入口時的苦是體驗,
而苦盡甘來便是轉化後獲得的美味。有個同事曾在軍艦上服役,他告訴我:
他們常在海上巡弋,保衛海疆,有時會碰上強風。當強風吹來時,怎麼辦?不能逃走,
因為海太大、太廣了,根本逃不掉;也不可以靜止不動,因為靜止不動的話,船很容易被吹翻。
這時艦長會下令把所有的東西固定好,把門窗關好,然後加足動力,向風浪來的方向前進。
為什麼?如果你逃走,風浪就會持續很久,因為你與它同向;如果往側面走,船便會被推倒,
唯有加足動力迎向它,才是通過風浪最快的方法。
承擔的態度就是這樣,境界來臨了,不是逃避,而是迎向它!
《金剛經》云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「應無所住」,就是要我們放下一切執著和成見,
拋棄一切迷妄和分別,才能心無掛礙、清淨自在;「而生其心」,
則是要我們直下承擔、精進不懈,透過行解並重,從實踐中逐漸參透佛法的奧祕,
才能超凡入聖,優游任運。
這時,你將發現,原來「如來智慧德相」早已在自己心靈深處像旭日般朗朗浮現。
標籤:
瀏覽次數:127 人氣指數:3927 累積鼓勵:190 |
切換閱讀模式 |
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
檢舉
|
|
心詩喚語 十七 《前一篇 | 回他的日記本 | 後一篇》 心詩喚語 十八 |